一、案例背景:
初上《电磁感应现象》这节课时,我根据教材编排,做了三个演示实验,让学生在层层递进式的点拨下得出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,总觉得结论的得出比较牵强附会,并没有一种水到渠成的感觉。而学生在课堂中看老师做演示实验,积极性也不高,参与面也不广,还是以教师为主进行教学。针对这一问题,当晚我又重新备课,第二天换一个班进行教学,并邀请同备课组老师听课。尝试通过创设情景、提问设疑——学生实验、合作探究——讨论归纳、巩固提高,以学生为主体,教师为主导,探究为主线的教学模式。设计了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提问、设疑,组织学生讨论归纳,由学生们自己得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。整堂课,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研学,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,实验探究、讨论充分,达到了教学目标,得到了同组老师的好评。
二、案例情景:
在介绍了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过程中的一些事迹后,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:电能产生磁,那么磁能否产生电呢?为了让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有个感性认识,我演示了用手摇发电机也能让灯泡发光的实验,并介绍手摇发电机的构造,引导学生分析小灯泡发光的原因,并得出利用磁场可以获得电流的结论。为了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,我提出了问题:如何利用桌上的仪器得到感应电流?在学生动手实验的环节中,以四人一组,可以形成较好的讨论氛围。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、分析,设计实验方案,画出实验电路图,并按方案进行实验。学生实验的过程中,我深入到学生中进行指导,启发并参与讨论,把握探究方向。
通过实验,多数组能够感知电磁感应的现象和产生感应电流的各种方法,接着引导学生对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进行思索。我尝试将刚才实验中能产生感应电流的一组实验情况以动画来模拟,让它再次重现出来,并引导学生将实验观察到的现象罗列在表格中,通过表格让学生提炼共性,建构形成电磁感应的条件。在此过程中,我提出了以下问题。
1、磁铁从线圈插入、拔出过程中,哪个物理量发生了变化?怎么变?
2、实验②哪个物理量发生了变化?怎么变?
3、是不是B发生变化了,就有感应电流产生呢?
4、用蹄形磁铁产生磁场,把导体和灵敏电流计组成一个闭合回路,我让闭合回路的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,灵敏电流计的指针有没有发生偏转?说明了什么?
5、为什么B没有变化,也会有感应电流产生呢?
6、感应电流的产生与B、S两者都有关系。什么物理量能把B和S联系起来?
7、是不是只要Φ变,就会产生感应电流呢?
通过以上一系列问题,并利用表格,把三个实验产生感应电流的操作过程、实验现象和初步分析进行汇总,引导学生从个性中寻找共性,比较有感应电流和无感应电流的情况,使学生自行发现了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。
探究设计 |
实验过程 |
现象记录 |
初步分析 |
实验1 |
条形磁铁插入线圈 |
有感应电流 |
B变,s不变,Φ变 |
条形磁铁拔出线圈 |
有感应电流 |
B变,s不变,Φ变 |
|
条形磁铁放在线圈内不动 |
没有感应电流 |
B不变,s不变,Φ不变 |
|
实验2 |
电键打开或闭合 |
有感应电流 |
B变,s不变,Φ变 |
左右移动滑动变阻器触头 |
有感应电流 |
B变,s不变,Φ变 |
|
小线圈插入或从大线圈中拔出 |
有感应电流 |
B变,s不变,Φ变 |
|
电流稳定 |
没有感应电流 |
B不变,s不变,Φ不变 |
|
实验3 |
导体切割磁感线 |
有感应电流 |
B不变,s变,,Φ变 |
之后我又提到发电机和三峡发电机定子的问题,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日常生产、生活实践相结合。
三、分析反思:
《电磁感应现象》是电磁感应这一章中的第一节课,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,使学生自主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规律并得出结论,取得了较大的成功,实现了既定的教学目标。本节内容使用小组合作研学,通过学生的动手、动脑、探究和讨论等方式,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,增强了学生的主体活动,达到了锻炼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动手实验的能力。在学生探究过程中我通过表格的形式,让学生汇总三个实验的操作方法、现象和初步分析,并通过问题让学生从表格中寻找共性,充分调动了师生的互动、交流与沟通,使学生主动与进行合作。教学过程中,我还注重通过介绍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过程,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态度的教育。
在设计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,如:课堂秩序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更难以控制,时间安排上存在不确定性。如何更好地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这方面还不够理想,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,争取更大的突破。
老师点评:
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,让学生分组实验,学生在好奇心、好胜心和对新知识、新事物渴望探究的心理驱动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中,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去想、去做、去讨论,去寻找获得感应电流的方法,变被动为主动,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体。在实验探究过程中,教师设计的表格对指导学生的探究有很大的意义,让学生明白如何通过探究得出结论的方法。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课堂,相互合作,学习积极性很高,是一堂成功的展示课。
评论